- 魏红雨;刘玉琳;杨帆;王紫娟;谢晓虹;刘曦璇;
目的 比较主动循环呼吸技术(ACBT)与振荡呼气正压技术(OPEP)治疗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重庆市某三甲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OPEP组和ACBT组;两组患儿均给与抗感染、雾化吸入、支气管镜灌洗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OPEP组使用OPEP装置辅助排痰,ACBT组使用ACBT进行干预;共干预2周。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痰液性状、咳嗽难度、咳嗽症状积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湿性咳嗽消失时间、生活质量、培训时长、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结果 47例患儿完成了试验(OPEP组24例,ACBT组23例),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儿痰液性状、咳痰难度、咳嗽症状积分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咳痰难度组别效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OPEP组的培训时长少于A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EP在清除气道分泌物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不劣于ACBT,且培训时间短,在降低患儿的咳痰难度方面优于ACBT,可优先选择OPEP作为PBB患儿气道廓清技术。
2025年02期 v.30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引用频次:0 ] - 容剑雨;卢华源;黄浩;林土华;陈华阳;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和肌肉减少指数(S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患者判别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4年6月期间吴川市人民医院的514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收集患者资料;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以及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CAR和SI联合对慢阻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的判别效能。结果 频繁急性加重组患者的CAR水平显著高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SI显著低于非频繁急性加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CAR是慢阻肺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而FEV_1pred、预后营养指数(PNI)、SI是保护因素;以Base模型(包含呼吸衰竭、心力衰竭、FEV_1%pred和PNI)作为基础,联合CAR和SI的风险评估模型的AUC为0.968(95%CI:0.953~0.983),灵敏度为0.907,特异度为0.921,与单独联合CAR(AUC=0.954, 95%CI:0.937~0.972,P<0.001)或SI(AUC=0.938, 95%CI:0.917~0.959,P<0.001)相比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CAR和SI在与基础模型指标联合应用时,显著提升了模型对具有频繁急性加重临床特征慢阻肺患者的判别效能。
2025年02期 v.30 170-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引用频次:1 ] - 彭利红;黄凤;陈莉莉;秦薇;陈熔;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872例进行研究。以7∶3比例将患者分为模型组611例,验证组261例。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可能影响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根据有无睡眠障碍将模型组患者分为两组,以LASSO回归筛选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潜在影响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独立性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以验证组进行外部数据验证。结果 本研究模型组纳入的611例慢阻肺患者中共有227例(37.15%)出现睡眠障碍。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AHS病史、焦虑情况、慢阻肺病程、呼吸困难分级、夜间症状、利尿剂使用情况为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区分度:模型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为(0.742~0.822);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 95%CI为(0.728~0.809)。准确度:模型组与验证组校准曲线斜率为1,截距<0.001,模型曲线与理想模型基本拟合成对角线。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本研究模型拟合度较好(P>0.05)。临床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当预测概率阈值0.15~0.95时使用本研究模型预测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的净获益最高。结论 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主要受OSAHS病史、焦虑情况、慢阻肺病程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慢阻肺患者睡眠障碍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2025年02期 v.30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引用频次:0 ] - 陈晨;王立平;俞霄凌;贾亦斐;
目的 探讨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亮氨酸leucine-37(Leucine leucine-37, LL-37)、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的相关性以及在小儿细菌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和门诊健康体检儿童的临床资料,共700例。其中317例细菌性肺炎患儿(重症105例,轻症212例)作为细菌性肺炎组,236例病毒性肺炎作为病毒性肺炎组,147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WBC计数;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T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D-1、LL-37、TSLP的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轻、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D-1、LL-37、TSLP与WBC、PCT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PD-1、LL-37、TSLP单独及三者联合对小儿细菌性肺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病毒性肺炎组相比,细菌性肺炎组血清PD-1、LL-37、TSLP以及WBC、PCT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220、185.200、712.300、266.000、3432.000,P均<0.05)。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血清PD-1、LL-37、TSLP以及WBC、PCT水平显著升高(t=22.180、17.000、19.220、10.560、22.400,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轻、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中PD-1、LL-37、TSLP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328、0.351、0.179、0.187、0.472、0.486,P均<0.05),PD-1、TSLP与PCT呈正相关(r=0.581、0.603、0.503、0.524,P均<0.05),LL-37与PCT无明显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D-1、LL-37、TSLP三者联合诊断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40(0.917~0.963)、灵敏度为90.53%、特异度为84.46%,血清PD-1、LL-37、TSLP三者联合诊断的AUC高于三者单独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25、1.033、1.278,P=0.188、0.113、0.159)。结论 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D-1、LL-37、TSLP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反映患儿炎症和细菌感染状态,三者联用可作为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有价值生物标志物。
2025年02期 v.30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引用频次:0 ] - 叶晓艺;陈冬冬;吴燕玲;蔡志明;
目的 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肺炎患者和非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液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22年6月到2023年1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细菌性肺炎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非细菌性肺炎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肺泡灌洗液。通过16S rRNA测序检测肺泡关系菌群,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肺炎组的16S rRNA测序得到OTU总数为5857,对照组的OTU为15379, Alpha多样性结果显示在肺炎组的微生物种群丰度等级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肺炎组和对照组样本间的差异显著。分析肺泡灌洗液的种群组成差异发现,在门、科水平20种群中发现肺炎丰度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丰度降低而促炎病原菌的丰度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细菌性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的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益生菌丰度降低、致病菌菌群的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这可能与细菌性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2025年02期 v.30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引用频次:0 ] - 吉家兴;姜晓杰;杨妍;
目的 基于细菌清除率、炎症因子、安全性探究替加环素(TGC)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CPZ/SBT)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RAB)肺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156例MRAB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CPZ/SBT组50例和TGC+CPZ/SBT组各纳入50例。CPZ/SBT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TGC+CPZ/SBT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痰液相关指标[嗜酸性粒细胞(Eos)和中性粒细胞(Neu)]、血清炎性标志物[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T)],并对两组体征/症状改善时间、疗效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脱机成功率、细菌清除率、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检验方法分析MRAB肺炎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与疗效总有效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GC+CPZ/SBT组患者体温变为正常、胸片阴影与肺部啰音消失、白细胞变为正常的时间相较于CPZ/SBT组明显缩短(P均<0.05)。TGC+CPZ/SBT组疗效总有效率以及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CPZ/SBT组(94.00%vs 80.00%、90.00%vs 74.00%,P<0.05)。用药后,两组CRP、TNF-α、PCT、IL-6、Neu、Eos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均<0.05),TGC+CPZ/SBT组CRP、TNF-α、PCT、IL-6、Neu、Eos明显低于CPZ/SBT组(P均<0.05)。TGC+CPZ/SBT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较于CPZ/SBT组明显减少[(29.36±7.11)d vs(33.67±8.25)d,P<0.05)],而TGC+CPZ/SBT组患者的脱机成功率较CPZ/SBT组明显提高(80.00%vs 60.00%,P<0.05),两组28d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vs 16.00%,18.00%vs 10.00%,P均>0.05)。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CRP、TNF-α、PCT、IL-6及痰液Neu、Eos水平与TGC+CPZ/SBT组患者疗效总有效率呈负相关(r=-0.521、-0.425、-0.556、-0.463、-0.512、-0.488,P均<0.001)。结论 MRAB肺炎患者采用替加环素联合CPZ/SBT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总有效率以及细菌清除率,降低体内炎症水平,安全性良好。
2025年02期 v.30 195-19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引用频次:0 ] - 崔玉娟;余艳芳;李琼;梁凯轶;
目的 使用深度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sequencing, mNGS)技术(单个样本原始数据量>=12G),比较不同肺功能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诱导痰微生物组的物种和基因功能差异,探索诱导痰微生物组种群和基因功能变化与肺功能的关系,为慢阻肺肺功能损伤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在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49例,根据肺功能分级分为轻度组(FEV_1pred≥50%,n=21),中度组(30%≤FEV_1pred<50%,n=13)和重度组(FEV_1pred<30%,n=15)。收集患者诱导痰液,然后进行DNA提取、非靶向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各亚组Alpha、Beta多样性、菌群构成及相对丰度的差异,并使用KEGG数据库、eggNOG数据库、cazy数据库进行基因和功能差异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三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Beta多样性、物种构成及相对丰度无统计学差异。在属水平,沙尔菌属(Schaalia)、罗斯氏菌属(Rothia)在重度组中丰度较高,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在轻度组中丰度更高;在种水平,黏液罗氏菌(Rothia mucilaginosa)、龋齿放线菌(Schaalia odontolytica)和邻接短链小球菌(Granulicatella adiacens)在重度组中丰度较高。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结果显示,K13993(Hsp20蛋白家族)、GH89(α-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家族)、CBM61(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家族61)丰度在轻度组比中度组、重度组中丰度高。结论 随着肺功能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微生物组多样性降低,部分蛋白家族丰度发生改变。这些发现表明,慢阻肺患者痰液微生物组群落失调与肺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2025年02期 v.30 20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引用频次:0 ] - 朱晶沐;单来友;陈治宇;孟鹏飞;贾旭颖;
目的 观察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对急性大出血并发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急性大出血并发TRALI患者为TRALI组(n=90),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收治的未发生TRALI的急性大出血患者(n=86)。根据TRALI患者10天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79)和死亡组(n=11)。血清IL-33,GRP78水平检测用ELISA法;血清vWF水平检测用免疫比浊法;TRALI患者血清中IL-33、GRP78、vWF水平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法;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RALI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IL-33、GRP78、vWF水平对TRAL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RALI组血清IL-33、GRP78、vWF水平均升高(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血清IL-33、GRP78、vWF水平均升高(P<0.05)。TRALI组血清IL-33与GRP78、vWF水平以及GRP78与vWF水平间均呈正相关(r=0.516、0.495、0.453,P<0.001)。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既往输血史以及输血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过敏史、既往输血史、输血次数、血清IL-33、GRP78、vWF水平是TRALI患者预后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血清IL-33、GRP78、vWF三者联合预测TRALI患者预后的AUC为0.977(95%CI:0.921~0.9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1%和89.87%,三者联合预测优于单独预测(Z_(三者联合-IL-33)=2.056,P=0.040;Z_(三者联合-GRP78)=3.101,P=0.002;Z_(三者联合-vWF)=2.027,P=0.043)。结论 在急性大出血并发TRALI患者中血清IL-33、GRP78、vWF水平均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大出血并发TRALI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2025年02期 v.30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引用频次:0 ] - 汤聪;秦建领;付政平;王庆丰;
目的 探究慢阻肺患者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白细胞介素(IL-33)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作为观察组(n=105),评估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轻度组(n=52)、中度组(n=34)和重度组(n=19),选取同期在我院检查健康的105名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ysLTs、IL-33水平、肠道菌群。Pearson法分析慢阻肺患者血清CysLTs、IL-33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ysLTs [(1710.68±186.22) ng/L vs(1409.16±169.37) ng/L]、IL-33水平[(360.11±39.78) ng/L vs(235.78±25.52) ng/L]比对照组高(P均<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CysLTs、IL-33水平依次升高(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大肠杆菌、链球菌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慢阻肺患者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显著(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依次降低,大肠杆菌、链球菌水平依次升高(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LTs、IL-33水平分别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与大肠杆菌、链球菌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血清CysLTs、IL-33水平与其肠道菌群的关系密切。
2025年02期 v.30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引用频次:0 ] - 吴漫;吴健卫;徐非洲;石建邦;张佳秀;刘恋;湛云飞;左文文;芦胜胜;
目的 调查慢阻肺合并肺癌诊断现状,比较临床特征,探讨慢阻肺合并NSCLC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979例首诊原发性肺癌患者,分为单纯肺癌组833例,慢阻肺合并肺癌组146例,慢阻肺合并NSCLC组123例。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诊断现状、临床特征、GOLD分级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制作生存曲线,探讨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诊断现状:确诊率、未诊断率:14.91%、30.13%。临床特征:慢阻肺合并肺癌组男性、年龄≥65岁、有吸烟史、中央型肺癌、鳞癌患者比例均高于单纯肺癌组(P<0.05)。预后分析:全组中位OS 14.02月,12、24、36月生存率分别:59.14%、26.72%、17.31%。GOLD分级生存分析:Ⅰ级、Ⅱ级、Ⅲ/Ⅳ级中位OS分别:18.96月、13.08月、7.96月,Log-Rank比较P=0.00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65岁、低BMI、PS评分≥2分、TNMⅢ、Ⅳ期、GOLDⅡ、Ⅲ/Ⅳ级和放化疗、保守治疗是影响慢阻肺合并NSCL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阻肺合并肺癌确诊率低,未诊断率高,肺癌中男性、年龄≥65岁、有吸烟史、中央型肺癌、鳞癌易合并慢阻肺,合并慢阻肺影响NSCLC患者总体生存率和预后。
2025年02期 v.30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引用频次:0 ] - 宋健;于韬;吕云云;白少虎;石慧;
目的 探讨C-PLAN指数、OPS评分与重症肺炎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构建生存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的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因素;使用R version4.4.0构建预后列线图。结果 共计213例患者,住院28天内死亡率33.8%;C-PLAN指数>2分、OPS评分≥2分、APACHEⅡ评分>18分组的患者预后更差;Logistic分析发现:休克、APACHEⅡ评分、C-PLAN指数和OPS评分均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 C-PLAN指数≤2分、OPS评分<2分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C-PLAN指数和OPS评分有望成为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休克、APACHEⅡ评分、C-PLAN指数和OPS评分均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列线图模型能对患者的生存做出较好预测。
2025年02期 v.30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引用频次:0 ] - 杜杰静;张秀华;岳云飞;周秀敏;史军然;白瑞珍;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miR)-29、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CF7与支气管哮喘患儿气道炎症、气道重构以及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录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以73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发作期组,同期随机选取60例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儿(缓解期组)和6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为对照。血清LncRNA TCF7、miR-29及JAK、STAT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测定气道管腔面积(LA)、气道管壁面积(WA)、气道总面积(TA)。JAK、STAT、炎症因子、气道重构指标和血清LncRNA TCF7、miR-29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血清miR-29、LncRNA TCF7相对表达量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结果 发作期组、缓解期组、对照组的血清miR-29、LncRNA TCF7、STAT、JAK相对表达量和血清TNF-α、sST2、IL-17水平依次下降,而LA、WA、TA依次升高(P<0.0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LncRNA TCF7、miR-29与LA、WA、TA呈负相关,JAK、STAT、TNF-α、sST2、IL-17呈正相关(P<0.05);JAK、STAT与LA、WA、TA呈负相关,与TNF-α、sST2、IL-17呈正相关(P<0.05)。血清LncRNA TCF7、miR-29及指标联合诊断价值大于单一指标(Z=2.034、2.246,P均<0.0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重度和中度患儿血清LncRNA TCF7、miR-29相对表达量高于轻度患儿,且重度患儿高于中度患儿(P<0.05)。血清LncRNA TCF7、miR-29与病情呈正相关(r_s=0.759、0.723,P均<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LncRNA TCF7、miR-29表达上调,LncRNA TCF7上调miR-29表达可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早期联合检测血清LncRNA TCF7和miR-29可辅助临床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
2025年02期 v.30 232-23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引用频次:0 ] - 王莉;张尧;孔英君;穆传勇;
目的 分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的378例ALK阳性肺癌患者数据。使用Venta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LK蛋白表达。数据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378例ALK阳性肺癌患者,男女比例为48.9%vs 51.1%,年龄分布23至86岁,平均年龄57岁。75.1%的患者无吸烟史,55.8%的患者初诊时无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87.0%),其次是鳞癌(7.1%)。25.9%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中,Ⅰ期为49.7%,Ⅱ期为8.5%,Ⅲ期为15.9%,Ⅳ期为25.9%。341例ALK阳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分别为92.1%、85.0%、84.5%。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独立预后因素。Ki-67、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ALK阳性肺癌患者多为腺癌、周围型、无吸烟史、初诊无症状。高Ki-67表达(≥25%)、临床Ⅲ-Ⅳ期患者预后较差。
2025年02期 v.30 23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引用频次:0 ] - 刘冬运;韩浩;戚胜波;刘永靖;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5(PDCD5)、张力蛋白4(TNS4)在Ⅲ~Ⅳ期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Ⅲ~Ⅳ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患者癌组织和其中45例患者癌旁正常组织(距瘤体边缘2cm以上)的PDCD5、TNS4表达水平,比较其阳性率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5年,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PDCD5、TNS4表达水平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癌组织内PDCD5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癌组织内TNS4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PDCD5高表达组与PDCD5低表达组TNM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NS4高表达组与TNS4低表达组TNM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DCD5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为80.00%,高于低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52.63%;TNS4低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为85.19%,高于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49.09%。结论 PDCD5、TNS4表达水平在Ⅲ~Ⅳ期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有明显差异,且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30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引用频次:0 ] - 李明珠;江叶倩;王莹莹;彭采秋;李乾兵;
目的 探究外周血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CRP/Alb及D二聚体(D-Dimer)对接受PD-1抑制剂(PD-1 inhibitors)联合化疗治疗的Ⅲ期~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20日接受两个及以上周期PD-1抑制剂联合化疗Ⅲ期~Ⅳ期的88例NSCLC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ROC曲线确定SII、CRP/Alb及D-二聚体的最佳截断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SII、CRP/Alb及D-二聚体水平对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mPFS)的影响,并分析m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的Ⅲ期~Ⅳ期NSCLC患者,SII最佳截断值为484.78,高、低SII组患者的肿瘤分期、ECOG-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Alb最佳截断值为0.08,高、低CRP/Alb组患者的ECOG-PS评分、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二聚体最佳截断值为1.71mg/L,高、低D-二聚体组患者的ECOG-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CRP/Alb组患者的ORR和DCR均低于低CRP/Al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SII组、高CRP/Alb组和高D-二聚体组患者的mPFS均低于低SII组、低CRP/Alb组和低D-二聚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II、高CRP/Alb和高D-二聚体是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Ⅲ期~Ⅳ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论 高SII、高CRP/Alb和高D-二聚体与晚期NSCLC患者缩短的mPFS相关,其可能是晚期NSCL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潜在有价值的预后危险因素;而高CRP/Alb与近期疗效较差独立相关,可作为判断晚期NSCLC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近期疗效的炎性指标。
2025年02期 v.30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引用频次:0 ] - 袁永锋;王俊超;曹慧贤;刘继云;
目的 探讨增强CT模拟定位用于胸部肿瘤对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胸部肿瘤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均行平扫CT及增强CT模拟定位,由医师在增强CT上进行靶区勾画,后复制于平扫图像。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案造影剂应用前后勾画器官及治疗靶体积(PTV)的CT增加值变化、各器官靶区受到的平均剂量以及两组照射时机器跳数(MU)变化。结果 增强CT的心脏、动静脉血管及食管的CT增加值高于平扫CT(P<0.05),肺部、脊髓以及靶区CT增加值两种方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及平扫CT各器官靶区受到的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对6MV X线照射治疗MU值略高于平扫CT,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模拟定位用于胸部肿瘤对放疗剂量有一定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造影剂对胸部肿瘤放疗患者的影响,同时在放疗及检查过程中注重对正常、敏感组织的保护。
2025年02期 v.30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引用频次:0 ] - 侯莉莉;康冠楠;党萍;张勤风;马清艳;
目的 探究耐药肺结核合并咽炎患者多重耐药α-溶血性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构建风险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耐药肺结核合并咽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和多点位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e, MLST)技术对其中92例多重耐药草绿色链球菌(Viridans Group Streptococcus, VGS)感染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是否发生多重耐药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92)和非感染组(n=58),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多重耐药VGS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简易评分模型划分感染风险等级并进行验证。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VGS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性高,敏感率为100%;PFGE分型和MLST分型结果显示,92株多重耐药VGS菌株可分为5种PFGE克隆型和15种ST型;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呕吐、腹泻、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是导致耐药肺结核合并咽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VGS菌株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降钙素原与多重耐药VGS感染风险关联密切;简易评分模型结果显示其预测效能较好。结论 年龄、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是感染多重耐药VGS菌株关联最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筛查和预防有多重耐药VGS感染风险的耐药肺结核合并咽炎患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年02期 v.30 26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引用频次:0 ]
- 郝星星;宋梦晨;石雪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不足和/或呼吸中断的反复发作,从而导致间歇性缺氧(Intermittent hypoxia, IH)和低氧血症。这些事件引起全身和多系统病理生理变化。大量研究表明,OSAHS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T2DM住院患者中OSAHS的患病率约为60%,尤其是超重和血糖控制困难的患者。本文讨论了OSAHS诱发的IH和T2DM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策略。这些发现旨在为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提供见解。
2025年02期 v.30 269-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引用频次:0 ] - 刘欢;周金花;
在现代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支气管镜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传统支气管镜相比,机器人支气管镜在技术灵活性和操作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深入细小气道,大幅减少手术误差,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手术安全性。临床研究显示,RB系统在小结节的定位和活检成功率方面优于传统支气管镜,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B不仅在诊断方面表现突出,还在某些治疗如支气管胸膜瘘修复中展现了应用潜力。尽管RB系统存在设备成本高和操作复杂等挑战,但其在提高诊断率、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未来呼吸科医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及与新技术的整合,预计机器人支气管镜将在呼吸科医学领域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本文就机器人支气管镜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2期 v.30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引用频次:0 ] - 杨静;唐小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各种研究显示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后具有部分消退或持续存在的肺间质病变,目前对于新冠后间质性肺疾病的定义、治疗及转归仍具有较多争议。本文将对新冠后间质性肺疾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2025年02期 v.30 27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引用频次:0 ] - 张浩;朱文静;胡文敏;于倩茹;余梦超;李永春;韩伟;
snoRNA(small nucleolar RNA,核仁小RNA)是一类重要的非编码RNA,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并参与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的修饰和加工。这些小分子RNA在细胞核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snoRNP复合物,并通过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式来调节rRNA的修饰和加工。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noRNA参与调控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深入探讨snoRNA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发掘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肿瘤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no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已有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肺癌中snoRNA的最新研究进展,对sno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诊断治疗中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后续snoRNA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30 283-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引用频次:0 ] - 王心怡;杨阳;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eserved ratio impaired spirometry,PRISm)描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肺功能障碍,近年来被认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前期,目前人们对PRISm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有了具体的认识,但其发病机制、疾病异质性和预后仍未研究清楚;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是慢阻肺气道炎症的重要参与者,对于慢阻肺的诊疗指导作用不容小觑。近年来有研究发现,EOS与PRISm同样具有相关性,本文系统阐述了EOS在PRISm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在PRISm中的临床诊疗和预后价值,为慢阻肺的早期管理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2期 v.30 28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引用频次:0 ] - 李健晔;唐雨婷;安兴;陈晖;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自问世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肺门、纵隔淋巴结病变的采样和肺癌的分期。与传统TBLB的“盲穿”相比,EBUS-TBNA通过高质量超声图像观察病灶,同时由彩色多普勒识别血管结构,在精准穿刺的基础上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因此受到胸科医生的青睐。随着技术的发展及EBUS-TBNA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EBUS-TBNA已成为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诊断工具,EBUS引导下气管镜介入诊疗技术也日趋成熟。本文讨论了EBUS-TBNA的各类适应证,总结其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以便临床医生充分认识EBUS-TBNA技术优势及多功能性,提高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
2025年02期 v.30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引用频次:1 ] - 陈俊康;方李凤;王飞;
自噬是一种基本的细胞内过程,它受到自噬基因的调控。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如饥饿、病原体等,溶酶体对微生物、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进行降解与消化,最终维持细胞平衡和体内平衡状态。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噬异常与全身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联系,另外,它在慢性肺部疾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和肺癌等,靶向自噬可能具有成为新疗法的潜力~([1])。自噬过程参与到肺部疾病各个机制中,本文综述了自噬在常见肺部疾病之一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
2025年02期 v.30 298-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引用频次:0 ] - 韩雪;陈明明;张露;郭鸿;刘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气流阻塞导致持续性呼吸道症状,是全球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肌肉减少症在慢阻肺患者中常见,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但对慢阻肺患者肌肉质量的评估在实践中较为罕见。文章介绍了肌肉减少症指数(SI),即血清肌酐[Cr, mg/dL]/胱抑素C[CysC, mg/L]×100作为一种新的肌肉质量减少替代筛查工具的研究进展,以及SI与慢阻肺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表明SI与慢阻肺患者的肌肉功能、疾病严重程度及临床结局相关,具有预测价值。未来需要更多研究验证SI与慢阻肺并发症的相关性,SI有望成为评估慢阻肺病情加重及预后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
2025年02期 v.30 3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引用频次:0 ] - 唐雨婷;李健晔;安兴;陈晖;
目前,世界上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表观遗传学修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最具有特征性的表观遗传修饰方法为DNA甲基化。DNA异常甲基化涉及肺癌发生、发展的各个时间段,与肺癌的诊疗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影响肺癌的高发病率及死亡率。本文旨在讨论对肺癌诊断涉及DNA甲基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5年02期 v.30 305-308+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引用频次:1 ]